上海最新发布的这五个平台,国家队、市级队纷纷出手,各区真金白银跟进

让算力变得普惠,模型趋于垂类。

 

新年第二个工作日,黄浦江畔,新落成的西岸大剧院迎来启用后的首场重磅活动,聚焦的内容则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

在1月3日举行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基地启用仪式上,“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亮相,分别由上海仪电运营上海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系统、库帕思牵头模塑申城语料普惠计划、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运营大模型评测与验证中心、上海创智学院牵头“百人百项”青年科学家计划,上海国投-徐汇融资服务中心也于当天发布。

这是继2023年9月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徐汇西岸揭牌,并发布五大功能服务平台后,上海算力、算法、语料等服务平台“运营商”的一次集中亮相,辐射范围不仅覆盖徐汇“模速空间”与浦东“模力社区”,还整合了全市大模型产业资源,“普惠”申城所有大模型产业领域的创新企业。

当“国家队”“市级队”正式“亮身份”,牵头公共服务平台,大模型产业也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让算力变得普惠,模型趋于垂类

过去一年,徐汇滨江相继举办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磅盛会,其中“大模型最终拼的是算力和语料质量”这一概念被多次提及。

公开预测显示,2030年全球算力平均年增速有望达到 65%。眼下,中美算力在全球属于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的算力资源持有量尚有较大差距。记者了解到,上海头部大模型用户使用的算力规模,目前大多在万卡左右。而包括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人工智能“大厂”,拥有的算力规模预计在今年将全部达到几十万乃至百万卡级。

有了充足的算力,算法和语料才有“加速奔跑”的动力和价值。但万卡集群的算力对技术水平及系统工程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在上海仪电旗下的上海智算科技总经理孙跃看来,让大模型初创企业能够在森林中茁壮成长,意味着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活力。此时,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就要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算力的服务保障,以及国产化适配测试、算力调度及服务、人工智能产业研究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功能。平台通过建设大规模、高等级的智能算力集群及配套功能,将服务于国产智算软硬件生态构建和商业化落地、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研究和算力一体化大市场。

眼下,上海仪电正积极建设新的“万卡集群”,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智能算力服务,同时搭建智算云平台和智算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全市大模型“5+6”垂类行业及领域的创新发展。

由深耕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十余载的上海仪电牵头运营该平台,也释放出了“让算力变得普惠”“让模型趋于垂类”的信号。

孙跃介绍,上海仪电2024年初开始建设国产化AI算力适配测试中心,目前已完成十余款国产芯片的适配测试,并开展国产软硬件平台的适配和新技术验证,有力支撑了我国自主创新生态的构建。

基于这一系列能力,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低成本、规模化的运营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算力服务。同时,依托基础设施IaaS、软件工具平台PaaS、语料数据层DaaS及模型层MaaS能力,提供训推一体的智算云服务,支撑大模型行业垂类应用。

更具亮点的则是该平台将联合模速空间、模力社区等产业载体,为企业提供更灵活、更具弹性的的智算云服务,切实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

在空间集聚中,找到发展的关键要素

当天会上还发布了上海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推动“人工智能+”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

在徐汇区,中心城区的场景资源优势,为垂类大模型的应用提供了天然土壤。眼下,徐汇在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等“大模型+”领域已率先领跑,与中山医院在内的八家三甲医院开展院地合作,加快大模型赋能“防诊治康”各个关键流程。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还率先采用Agent(智能体)、RAG(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于去年上线全市首个政务服务大模型。

资源禀赋带来的场景优势只是其一。徐汇通过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产业生态,适时推出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让企业在空间集聚中找到了发展的关键要素。

“来模速空间,经常能遇到合作方或是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前天我们刚和阶跃星辰的伙伴在这里讨论大模型的底层合作,今天就迎面遇到了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科学家……”谈到模速空间揭牌后为企业带来的变化,星纪魅族高级副总裁卢勇首先想到了一连串的“巧遇”。

2023年9月,上海市区联手在徐汇西岸推出了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揭牌一年来带动徐汇全区集聚大模型企业255家,备案大模型34个,数量约占全市三分之二。徐汇还以“模速空间”为核心,联动全区资源,推出超过6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并沿龙台路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创街区,辐射撬动160万平方米的载体产业升级,为前沿科技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第三空间”。

“几百家与大模型相关的企业聚集在这片场域,彼此间非常容易感知产业的变化,也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卢勇告诉记者,以可穿戴眼镜为例,他注意到不少企业正积极入局,“百模大战”后颇有“百镜大战”之姿。

作为较早布局智能眼镜产品线的企业,星纪魅族的AR智能眼镜可支持13国语言的实时翻译,即将切换至“大模型翻译”模式。届时,译文将更符合使用者的用语习惯和上下文语境,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还将在中资企业“出海”等产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实现自主可控

根据《徐汇区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徐汇将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

记者注意到,“自主可控”在其中被多次提及。如,“模型能力跃升行动”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模型开源生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算力开发和测试平台;“创新策源突破行动”支持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芯片项目的落地,建立国产人工智能芯片适配、评测的国家标准。

自主可控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在日前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也有映照:到2025年底,上海将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

记者从上海仪电获悉,目前集团人工智能板块已建成多个万卡级智算集群,正研发打造新一代智算云服务平台。此外,仪电集团所属云赛智联及其下属企业还正重点推进智慧城市数据中台战略。

除了算力,场景也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优势和重点。以徐汇为例,围绕“场景应用牵引行动”,徐汇将聚焦制造、医疗、教育、金融、文旅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孵化C端超级应用,培育智能终端产品,塑造未来科技生活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还有“空间布局优化行动”。徐汇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趋势和产业风口,正构建“一核引领、三圈辐射、多点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大模型科创街区为“强纽带”强化徐汇滨江发展引领,以漕河泾开发区、徐家汇环交大地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为“三圈”辐射周边。

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徐汇正依托“模速空间”“数链空间”等载体打造“雨林式”的产业生态,通过聚焦垂类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并发挥“一核三圈多点”的产业磁吸效能,从而加速人工智能市场化、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如何分步递进实现?徐汇已做好准备,拿出真金白银,将大模型备案奖励从最高2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算力补贴从最高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新推出最高3000万元的营收奖励和最高5000万元的研发投入奖励。

生态营造上,借助落户徐汇的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人工智能基金规模超千亿元这一契机,徐汇将为中小企业推出“算力券”“语料券”等创新服务,对大模型应用既补算力、又补“token(词元)”,探索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的登记运营保护。场景打造上,推出一批高价值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上海最新发布的这五个平台,国家队、市级队纷纷出手,各区真金白银跟进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