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措施

“都说风雨过后总能见彩虹,但对于有些家庭、有些孩子来说,风雨太大、挺过很难。”一位儿童福利工作者说道。

为持续推进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儿童福利工作者关爱保护水平,12月19日,市民政局举办“温暖‘童’心·并肩‘童’行”街镇未保站建设和儿童福利工作者风采展示活动。来自16个区的20位基层一线儿童福利工作者分享了未保工作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人一档”的个性帮助

网瘾少年、孤独症儿童、困境儿童……在一个个故事下,儿童福利工作者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一人一档,个案跟进。

一位儿童主任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内有一名8岁女孩,父亲瘫痪,母亲没有工作,家庭日常开销依靠奶奶维持。“得知情况后,我们立刻协同相关部门对女孩家庭落实了政策的临时帮扶举措,同时整合社区资源为她爱心助学,了解到她想要一套《哈利波特》,也通过街道的‘爱心订制’活动实现了。”她坦言,之所以能发现并解决这个女孩的问题,得益于未保工作站确立的风险排查和个案评估。

“个案评估”的实践当然不止于这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区的儿童福利工作者也在摸排中遇到了一位12岁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离异后,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且无业,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父母离异的痛苦加上母亲自暴自弃的生活和沉重的家务,导致女孩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缺失,在学校里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我们了解情况后迅速安排专业社工为小女孩提供了个案跟进服务”,儿童福利工作者介绍道,“一方面和她的母亲交流,帮助母亲恢复健康意识并且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也给小女孩提供各类心理和学业辅导,并且为她在社区寻找合适的小伙伴,家庭-社区-学校三方联动逐渐让她感受到温暖,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

儿童福利工作者们深知,未成年人保护听上去似乎是一个大的议题,但每个个体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只有建立完善的个案跟进机制和评估机制,才能确保帮扶效果的最大化。

不止于经济支持的情感帮扶

“今天的20个案例里,我们能看到上海的未成年人保护并不只是简单的给予经济支持,为困难儿童提供低保,更多的是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方面去填补孩子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空缺,这也正是未成年人所真正需要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程福财在点评时谈到。

诚然,“多方协同”是未保工作站开展工作时的重要抓手。一位儿童主任讲到,她所在的社区有一位妈妈报警说孩子打她,来到家里发现,原来是这个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妈妈将他送到了戒网瘾机构,休学一年复学后孩子成绩明显下滑,母子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动手的地步。

了解到妈妈希望孩子再复读一年,而孩子则希望摆脱妈妈,恢复自由后,镇里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立即介入,建立起多方的保护格局。一方联系教委,确认孩子能否复读,一方联系妇联,对母亲进行心理开解,同时也联系派出所、学校、社区,从法律、教育、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个家庭的冲突。

2022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时,增设了“特别保护”专章,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推进本市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关爱保护赋予了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更巩固深化了各项分类保障措施。孩子是每个人心中、整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这一个又一个案例也在诠释着,未成年人的保护需要多方协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小事,更是一个社会的大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多方协同,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措施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