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繁花》编剧秦雯是曹杨二中2001届毕业生,作为普陀区“大思政课”特聘教师代表,在2日普陀区“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分享了她与《繁花》的故事,给普陀学子上了一堂人生的思政课。
去年,华东师范大学与普陀区委成功申报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一年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更多学子在实景课堂中拥有更鲜活的成长体验。为了更好凝聚资源、扩大试点、形成办法,普陀区建立顾正红纪念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4个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实践教学基地,为孩子们走入社会、理解社会创设更多、更适合的实践空间。
实践教学基地。
【人生的思政课】
上学期,曹杨二中有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看《繁花》。当时,曹乐淇同学和小伙伴们有些疑惑,但这学期开学典礼上,再现剧中经典台词——“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等,让他们理解了这份特殊寒假作业的用意。
在曹杨新村长大的秦雯,就读曹杨二中高三时,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面对高校志愿选择时,当年的高中历史老师沈霄送给我一个信封,里面装着800元,正好可以买一张上海飞北京的机票,鼓励我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秦雯说,当时放弃了另一所知名高校,选择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顺利录取,从此走上了编剧道路。为了心中的梦想,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高校,秦雯的勇气让学弟学妹们很佩服。
《繁花》编剧秦雯(右)。
“拍摄《繁花》时,每天跟着剧组,看拍摄过程,加以调整。剧组人员有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剧组也有了一个名字——‘不睡觉剧组’,正是这种精神,让大家坚持到最后。”秦雯分享了剧中想要传递的文化价值。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让同学们坚定信念,追逐梦想。
【行走的思政课】
把课堂建在校外,把讲台搬进社会,让师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理力量……作为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基地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打造博雅教育综合体。
学校把课堂建在病房,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共同创立“教育童行•i在彩虹湾”病房学校,师生志愿者轮流到病房学校开展教学,对患儿进行“温暖面对面”一对一陪伴学习,在努力实现“医院是白色的,病房学校是彩色的”实践中,上好有温度的生命思政课。学校把课堂开进职场,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先后与12大类6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每年暑假,全体七年级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而复杂的劳动岗位,在5至7天的浸润式生涯思政课中,明确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方向。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王臻说,学校还推出“你好,中国!”研学思政课,挖掘各类实践教育资源,打造“思政实践大学堂”。
朝春中心小学坐落在曹杨新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从“曹杨小居村”到“靠谱大社会”,学校建构“行走社会”的思政课堂,结合“15分钟幸福圈”,与劳动教育、社区活动、普陀发展相结合,“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孩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成长。
朝春中心小学劳动教育。
在社区“看曹杨”活动中,孩子们化身观察员,了解曹杨新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化身讲解员,在曹杨新村村史馆中学村史、讲村史;化身居委书记,沉浸式担任小书记,在楼组巡视、调解纠纷、慰问孤老。他们还化身职场人,以武宁创新发展轴划定15分钟职场圈,感受普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成长营课程中,学生沿着“半马苏河”开展City Walk,走进顾正红纪念馆,打卡苏河会客厅,传承红色基因,感受普陀发展。“学校将在关键学科建设上以更大视野,让思政课活起来。”朝春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建平说。
立足普陀区21处红色工运地标,研发红色基因课程群,普陀区发布《半马苏河 赤色沪西——普陀大学堂(红色学堂)研学实践活动课程案例集》。普陀区确定6所第二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基地学校,成立由各界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组建的特聘教师队伍,以榜样的力量引领莘莘学子为学、为事、为人。苏河秀带上的“大思政课”用生动的教学实践、丰富的资源供给、有力的支持保障等,不断提升“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和铸魂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