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创作座谈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自12月12日在央视一套晚黄金档开播以来,《问苍茫》在CVB总局大数据最高份额达10.839%,排名全国所有频道第一,湖南卫视开播后收视居省级卫视第一。截至目前,该剧豆瓣评分已攀升至8.8,全网话题阅读量达43.1亿。
探索革命历史题材美学创新空间
《问苍茫》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由湖南广电自主策划、主投主控,潇影集团当燃影业立项制作,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总编剧梁振华担任总编剧,青年导演王伟执导,王仁君、嘉泽、宁理、白客、唐曾、吴幸键、张晓龙、魏大勋、焦俊艳、牛骏峰、郑业成、马少骅、宋佳等共同演绎。
“《问苍茫》的创作目的是要回答两个问题:毛泽东在1921年至1927年间如何脱颖而出,寻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1927年后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行者,探索者和引领者?”陈晋介绍,为回答这两个问题,主创团队形成了两大共识,“一是尊重历史逻辑,就能够找到故事逻辑和艺术逻辑;二是确定创作的主题核心问题,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寻路的过程和寻路的逻辑。”
总编剧陈晋
梁振华表示,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思想的高度、深度与精准度决定了作品的格局,同时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依然有美学创新的空间。“《问苍茫》融意境化、情感化、陌生化的诗意表达于一体,探索出了属于该剧的美学风格,即基于还原历史情境的纪实色彩。”
总编剧梁振华
导演王伟说,为最大化地展现伟人成长之路的真实性、可信性、逻辑性,本剧在结构上用相当篇幅去展开描写这一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故事,实现了同题材剧集创作的一大突破。“《问苍茫》坚持“史”与“诗”相结合的创作方向,严格尊重历史,并赋予诗意表达。”青年演员王仁君在剧中出演毛泽东,他认为,演员只有筑牢信仰之基、精神之魂,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开展艺术创作,才能使作品产生巨大的情感共振。
青年演员王仁君
更加重视重返历史现场
研讨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该剧的成功源于选材准,深挖掘,自觉吸收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把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审美创造的内在驱动力;也源于尊重艺术家,遵循艺术规律,以陈晋、梁振华、王伟组成的铁三角,为该剧“以人带史、史中觅诗”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保障。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问苍茫》既有对以往同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又以新的题材视角、创作立意和艺术手法,对早期党史和大革命时期历史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生动具体的细节呈现,突出了这段历史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毛泽东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塑造与诠释,是重大革命题材的又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问苍茫》在重大革命题材创作上迈出新步伐:一是提供了新范例,做到了在大历史观下反思,以史增信;二是在情景交融中叙事,化史为诗;三是以烘云托月法写人,典型传神;四是形塑知行合一形象,镜头感人;五是主要演员表演出彩,形神兼备。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分析,该剧体现了近年来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特点。“一方面更加重视重返历史现场,一方面以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人物关系探究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演进规律,这让《问苍茫》的年代故事更具‘当代性’,它不仅‘问’向了1921—1927年的中国,也能在当下时代找到回应历史的答案,对当代年轻人具有较强的启迪和教益。”
青年剧评人马海明认为,该剧服化道考究、选角合适、演员表演到位、剧情编排引人入胜,全剧对历史高度还原,细节层层考究,是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案例分析课。哔哩哔哩自媒体博主吕刚分享了对该剧的“二创”感受。“《问苍茫》具有强烈的历史临场感,人物形象鲜活,传递出信仰的强大力量,吸引网络博主自觉投入二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创作座谈会近日在北京举行